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在于攻克深度贫困。将乡村振兴上升至国家战略,如何解决乡村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圆满完成脱贫攻坚,成为各地政府重要工作之一。连州市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市),连州市创新地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相结合,推进试点“集中产业扶贫”,让贫困户紧靠农业产业扶贫项目,从“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达到“精准”脱贫目的。
近日,连州调查队分别抽取西岸镇冲口村委会下辖的达何村和龙坪镇松柏村委会下辖新陂村进行调查,走访了镇扶贫办、村委、多户村民,并从中随机抽取78户具有代表性村民进行全面访谈,通过交谈、召开座谈会、填写问卷等形式,对达何村、新陂村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了清晰、深刻的认识,亦使得本次从扶贫视角看乡村振兴的调研取得了预期的调查效果。
一、调查村总体概况
(一)西岸镇冲口村委会的概况
1.地理位置
西岸镇冲口村位于连州市区西北部,距离县城约24公里,所处的自然地貌类型是丘陵,下辖达何、启明、崇德、陵田、双桂等13个自然村。
2.人口状况
西岸镇冲口村委会共13个村民小组,常住户数1405户,常住人口5819人,其中外来人口145人。残疾165人,特困46户46人,低保户78户147人。
3.务工和就业状况
西岸镇冲口村委会劳动力总人数566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9.2%,从事家庭经营3590人(含从事第一产业经营1955人);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2070人。
4.土地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
西岸镇冲口村委会集体所有农用地面积31052亩,耕地6754亩(占21.7%),园地1723亩(占5.5%),林地11350亩(占36.6%),养殖水面154亩(占0.5%),其他11071亩(占35.7%),该村计划进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改革,将分散到农户手中经营的土地收归到集体手中,进行集中规划流转开发,拟进行蔬菜连片种植,形成特色农业产业。
(二)龙坪镇松柏村委会的概况
1.地理位置
龙坪镇松柏村委会位于连州市区东面,距离龙坪镇约5公里,所处的自然地貌类型是丘陵,行政区域面积22.8平方公里,下辖曹屋、新陂、李屋、新丰等17个自然村。
2.人口状况
松柏村常住户数为653户,常住人口875人,其中包括贫困户67户,贫困人口为196人。
3.务工和就业状况
松柏村委会劳动力人数为1221人,从事家庭经营527人,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为694人,村内大部分年轻的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是到连州、珠三角地区,留守村民年龄偏大,主要是种植粮食和蔬菜,耕种目的主要为了自给自足,部分蔬菜有做售卖,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偏低,有部分村民会到附近村落从事建筑散工。
4.土地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
松柏村共有土地资源38250.75 亩,其中耕地2144.5亩(占5.6%),林地面积33010.5亩(占86%),其他3095.75亩(占8.4%)。人均耕地面积2.06亩,粮食作物2198亩,产量1309吨,经济作物470亩,产量112吨。其下辖新陂自然村土地资源水田116亩,旱地约100亩,其中70%丢荒,主要原因是耕作劳动力少和农田水利不足,没有土地流转情况,现帮扶单位和企业有计划对村民土地进行租赁,对附近的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按天进行劳务结算。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状
连州调查队分别对西岸镇冲口村委会达何村48位村民和龙坪镇松柏村委会新陂村31村民开展访问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村民收入、乡村环境、生活条件、医疗保障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一)农民富起来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结合乡村实际,通过土地流转、引进企业,开展现代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开发等多种模式发展,以点带面,切实让农民富起来。
1.建立“农户+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模式,贫困户获得分红
“农户+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是由村民提供土地使用权,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规划管理,打造规模化的现代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将闲置土地效益化,有效实现全面脱贫。据调查,目前龙坪镇松柏村建立了金竹经济合作社肉鸡养殖项目、大路边经济合作社肉牛养殖“三品”项目,西岸镇冲口村采用了“西岸模式”,建立了连州市连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连正公司)基地产出的蔬菜。这种农民入股分红的模式不断提高了贫困户的收入。且合作社以80-200元/天薪酬聘请贫困户,力促切实脱贫。
以连正公司为例,连正公司蔬菜生产基地面积有1800亩,发放农户蔬菜种植面积从2006年的398亩扩大到现在的8043多亩,年产量10000吨,销售收入达4000多万元,总共带动农户2250户,平均每户增收2580元。据了解,从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贫困户每人已获得600元分红。
“农户+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发展模式还促进了荒地复耕。据统计,西岸镇仅在达何村及周边村庄就已整合土地5000多亩,复耕荒地就达200多亩。有效缓解了丢荒问题,开创了“土地资源重新开发、效益充分发挥,劳力解放、农户收益,合作社盈利、赢民心”的多赢局面。随着该模式的深入推广,必定会促使更多荒地重变良田,进而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
2.运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实现“造血式”扶贫转变
连州市将精准扶贫与农村综合改革、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事服务超市融合,运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与周边合作社和贫困户建立合作关系,每年免费向贫困户提供种植种子、养殖幼崽、卫生防疫、养殖技术咨询等服务,公司负责保底回收,销售利润在抵扣种子、幼崽、饲料款等费用之后,按比例与贫困户分成,保证种植户、养殖户基本利益不受市场影响,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为贫困户找到了脱贫的长久之计,也将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实现新的发展跨越。
3.推行“产业+旅游+扶贫”,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连州市紧紧抓住农村综合改革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谋划发展“产业+旅游+扶贫”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挥千年古村、古树、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休闲养生养老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例如松柏村打造曹屋、李屋、梅花迳、水路田等乡村旅游片区,切实建立脱贫增收的长效机制,确保广大贫困户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
(二)乡村美起来
根据调查,西岸镇冲口村委会和龙坪镇松柏村委会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分别实现了主村道水泥硬化,并安装路灯定时照明,为村民的出行带来很大方便;建立了村文化室、休闲公园,并且互联网到家,丰富了村民的生活;通过农电改造,各户安装了独立电表,用电负荷足够,已没有电高峰期出现的跳闸的现象;村内垃圾处理规范,家家户户自觉收集好自家垃圾统一投放到村中的垃圾池(垃圾屋),真正实现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的垃圾处理模式;并建设完善村级卫生室,为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便利。
据调查,在问及“您认为您家乡最大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多选),西岸镇冲口村委会达何村有22.92%的村民认为工作机会多了,14.58%的村民认为房子大了,72.92%的村民觉得道路变好变宽了,31.25%的村民认为医疗方便了,20.83%的村民认为上学容易了,6.25%的村民选择其他(详见图1)。
同样的问题,龙坪镇松柏村委会新陂村有6.45%的村民认为工作机会多了,16.13%的村民认为房子大了,74.19%的村民觉得道路变好变宽了,38.71%的村民认为医疗方便了,3.23%的村民认为上学容易了,25.81%的村民选择其他(详见图2)。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乡村变得更美,并为提升村民生产条件、生活质量奠定了基础。
图1您认为您家乡最大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西岸镇冲口村委会达何村)
![]() |
(龙坪镇松柏村委会新陂村)
(三)农业强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在振兴乡村中,利用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产业。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鼓励村干部和村民把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拓宽致富路。
1.创办农事服务超市,构建现代农业
农事服务超市为农民提供技术、用工、机械、资源、农产品收购代销等“订单”服务,让农业告别传统耕作方式,推进规模化、机械化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民种植效益。
农事服务超市推进规模化、机械化农业生产,使农民节本增收。据调查每亩水田的传统耕作成本约为650元(包括犁田120元/亩,播种80元/亩,插秧200元/亩,育秧50元/亩,收割100元/亩,自然晒干不算成本),同样条件下农事服务购买价格为每亩350至400元,节省了近一半费用。采用机械化育秧、耕作等标准化生产不仅品质有保障,产量也比传统方式增加10%,折合现金每亩可增收近200元。大大减少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事服务超市为农户提供了资金、资源、技术,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劳力的依赖。据调查,传统耕作模式下,2个壮年劳动力专门在家从事8—10亩田地耕作都难于应付,且收益无保障。机械化耕作后,1个劳动力就可轻松耕作田地30—50亩。以西岸镇冲口村委会为例,由连正公司和冲口蔬菜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建设的农事服务超市,先后引进包括耕田机、播种机、育秧机、插秧机、喷药施肥无人机、收割机等一批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设农资服务、农机服务、农技服务等服务点,辐射近15000人口,服务容量可达1万亩。
目前,农事服务超市使冲口村村民采用更加科学的种植方式、更加有效的田间管理和先进的机械耕种收割,实现劳动力与各种生产资料的有效利用,构建了更高产高效的方法发展现代农业。
2.建设现代化农业“五位一体”示范基地
“五位一体”是以实现机械化、科技化、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为目标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西岸镇冲口村委会和龙坪镇松柏村委会积极建设现代化农业“五位一体”示范基地,有效缓解了土地整合后农民最紧缺的生产技术问题;特别是在抢农时、抗灾害、保丰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也是一个重要保障。同时,实行的产品包销服务,避免了农民遭受市场波动经营风险,使得收益高、前景好的有机农业得到较好发展。
据连州市连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陈先生介绍,“基地产出的蔬菜,亩产量和利润比传统生产模式高30%,人力成本则降低了5成,大大节省了成本,扩大了种植面积,提高了基地的生产效率。目前,西岸镇冲口村及周边村庄,已种植有机水稻8000亩,连州菜心6000亩。
3.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西岸镇冲口村委会和龙坪镇松柏村委会积极号召大学生回乡创业,鼓励有文化、受过培训、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新型农民或农技员回乡就业,并与企业合作,对当地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进而为农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三、
存在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让连州一部分农民逐步富起来,让乡村更美丽,让脱贫攻坚的步伐更加稳步向前,但是当前农村治理依旧存在很多问题,面临农村社区建设落后、空心化现象严重、基层治理混乱、生活污染严重这些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建设的健康良性发展。
1.农村配置“低效”。一是扶贫资金分配不均,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调查显示因扶贫资金分配不均,大部分资金用于农业基础好的、合作社发展好的乡村,导致部分落后、无产业发展的乡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依旧落后,严重影响粮食增产,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据松柏村委会新陂村村民陈某某反映该村委会经济薄弱,资金匮乏,灌溉水渠、饮水水库一直未得到修缮,导致新陂、良屋、大路边3个村共用水圳荒废,使得该村村民需要到几百米以外的水渠挑水,给留守的老人小孩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严重影响了该村的生产生活。二是农村在建设规划上的落后。房屋修建、道路河道设施建设、乡村企业选址等都缺乏长远的打算,往往排列无序,随意修建房屋,严重缺乏规划意识,导致后期调整和实施时困难重重。
2.农村人口“空巢”。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化转移,留守在村里绝大部分是老人和儿童,造成农村人口“空巢”。主要劳动力的短缺,加重了耕地撂荒的现象,已成逐年蔓延的趋势,大面积抛荒的农地随处可见。且农村留守的老人和儿童难以长期承担繁重的劳动,难以接受掌握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使得新技术的采用遭到严重阻碍,农村的生产力大幅下降,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据调查,松柏村委会新陂村总人口80人,约80%的农民外出务工,仅有17位村民在家务农,年纪均在50岁以上,水田和旱地荒废率达到70%,严重影响了该村的乡村发展,脱贫致富难度更大。
3.农村产业“空心”。据调查,目前乡村经济建设,依旧以传统动能驱动的农业为主,“公司+合作”模式虽然让农业产业由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但产品依旧单一。且由于中国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没有对农业进行横向的和纵向的以及深度的扩展。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如松柏村委会新陂村现仍处于小农模式,基本未使用机械化耕作,仍使用人工耕作方式,劳力大、收益小,分散经营,大部分农产品只销售到附近乡镇,经济型农作物价值不高,导致农民增收困难。
4.农村精神文明“荒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丰裕,更是精神文化的繁盛。在走访乡村时发现,部分乡村村民文化娱乐场所缺乏,未建造文化室等公共设施设备,而建造文化室的乡村文化站的使用率不高,文娱生活较为单调,村民农闲时主要以打扑克、看电视、聊天等为主要消遣方式,对文化活动参与率不高,兴趣不大,村民的参与率低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因为村中人口分布和地理位置的原因,造成部分文化活动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横向辐射面小。
四、建议对策
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宣传,提高意识。通过相关政策宣传,强化农田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提高村民对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保护意识;二是政府部门调配相应资金支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一方面做到发现问题及时修补减少损失,另一方面加强监督,严惩人为蓄意损坏基础设施的行为。
2.丰富农村文化建设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农村经济发展,文化的建设也需要不断加强,两者相辅相成,文化建设的提升可以加强村民的凝聚力和综合素质,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首先,在文化建设中,可以相对性选择吸收村里热爱文艺、较有威望的人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其次,鼓励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优秀人才加入到村级文化建设中,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新活力;再次,每个乡村都会有一些文艺人才,可以从中选拔和聘请,以宣传为引导,在资金方面给予一定支持和补助,让这些文艺有才之士发挥他们的作用,传递文化氛围;最后,应多开展文娱活动,例如村民运动会、村民歌手大赛等文化活动,让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积极调动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实现乡村振兴文化大发展。
3.大力引进和培养基层农技人员
一是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办公条件,提升农技人员薪酬待遇。二是开拓农技人员的培养发展空间,并针对相关的农技人员出台选人用人机制,扩大农技人员队伍,在县、乡镇、村设立配备农技人员,强化人员的阶梯队伍。三是完善政策措施,鼓励广大农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使部门农技人员成为农业的领头雁。
4.大力发展农村产业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脱贫攻坚更需要产业。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一是可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策略,结合乡村实际情况,扩大乡村种植、养殖规模,加大农副产品宣传,开展产业链,提升服务体系。促进乡村农业产品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形成标准化、特色化、生态化发展格局。二是推广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电商渠道,创办网络经销社进行网络销售,实现企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